儘管馬英九口才便給,蔡英文太像學者,難免讓馬在辯論評分勝過蔡,但ECFA畢竟是攸關台灣前途的辯論,太多實問虛答,太多轉移焦點,人民其實心裡有數。馬儘管辯論得分,並未使ECFA大加分。例如TVBS民調,馬以四成六勝過蔡三成二,但支持ECFA仍然只有四成一,只比辯論前微幅增加百分之三。
畢竟,馬辯才有餘、誠意和資訊不足,批判在野黨有餘、闡明政策路線不力,實在太過明顯。例如蔡批評馬誇大ECFA降稅好處,馬說ECFA可為台商減稅三千億,但財政部統計卻顯示台商只向中國繳稅一千四百七十億,若再扣除中國優惠台商退稅,實際降稅好處恐怕只有六七百億,雙方數據相差將近五倍。這個涉及ECFA是否具有急迫性的核心問題,蔡前後問了三次,馬始終閃躲不答。
馬不只誇大降稅好處,還低估進口衝擊,包括對產業和對失業的雙重衝擊。蔡要求馬承諾十年不開放農產品進口,但馬只說不列入中國早收清單,最多承諾任內不開放,換言之只承諾兩年。這種說詞,如何讓農民放心?
蔡指出「ECFA將引發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財富重新分配,最不利弱勢,讓社會陷入對立,讓台灣在兩岸關係中喪失主控權」。蔡要求馬以香港CEPA為鑑,正視ECFA帶來的分配衝擊。馬儘管表示將透過稅制和社會福利解決,卻提不出任何具體對策。畢竟馬執政兩年的稅改,一面倒向富人,早已眾所周知:一方面大減遺贈稅和營業所得稅,另一方面卻遲不推動豪宅稅和奢侈稅。稅改如此偏袒富人,怎能正視ECFA分配衝擊?
最大質疑,是兩岸簽ECFA後,並不能保證台灣和其他國家簽FTA,一旦如此,ECFA反將使台灣經濟鎖進中國,使中國躍為核心,台灣反而淪為附庸。蔡指出兩黨對台灣經濟國際化的不同策略:「民進黨走向世界,並跟著世界走進中國,國民黨跟著中國走向世界,而且只能透過中國走向世界。難道台灣只有這個選擇嗎」?針對這個國家發展戰略的風險控管問題,馬完全不曾回應。
據此,蔡認為馬急簽ECFA過於冒進,而且還因為高喊六月非簽不可,導致台灣喪失談判籌碼,提早暴露底線,陷入談判大忌。蔡提出與中國交往的四大原則:一是主控權,二是循序漸進,三是遵循WTO多邊體系,四是維持整體平衡。但馬急簽ECFA,正好背離四大原則,使台灣喪失主控權,喪失整體平衡,一面倒向中國。
而且,馬只看到ECFA經濟面,無視ECFA對東亞的國際政治衝擊,也使雙方對東協加三得出相反結論。蔡認為日韓美自成格局,不可能接受以中國為中心的東協加三,馬卻認為東協加三即將在二O一二年形成,因此台灣必須及早未雨綢繆。蔡質疑如果中國和日韓美的矛盾一時難以解決,台灣是否要急於表態加入以中國為中心的陣營?針對這個國際形勢的重大判斷分歧,馬也未提供解答。
不過,兩人儘管充滿歧見,但蔡仍然試圖提供折衷答案。她建議台灣可同時與重要貿易夥伴談判FTA(包括中國、美國、東協、日本),但不要先和中國簽署,而是在各方都談判成熟之後,才選定時程同時簽署。事實上,二OO二年兩岸同時加入WTO,就是採取同時入會模式,在國際共識下,中國只比台灣早一天入會。
此外,蔡也建議可以進行「無FTA架構、但有FTA之實」的雙邊協商,例如目前進行中的台美投資貿易架構談判(TIFA),即無簽約雙方必須在十年內履行九成貿易自由化的規範。與中國進行經貿談判,蔡也堅持循序漸進、不預先承諾十年架構的原則。但針對蔡的折衷建議,馬也毫不理會。
總之,馬面對各種質疑,幾乎不動如山。蔡質疑高估降稅好處,質疑低估進口衝擊,質疑低估分配衝擊,質疑單獨鎖進中國,質疑過於經濟冒進,質疑破壞整體平衡,質疑忽視國際政治,蔡所提出的每一問題,都是攸關台灣前途、無可迴避的重大質問。但馬作為國家領導人,竟然每項都敷衍了事,避重就輕,既看不出準備妥當的執政能力,也看不出坦誠布公的溝通誠意。
面對馬實問虛答,蔡實在客氣到令人心急。例如蔡質疑馬團隊有很多人和中國有利益牽扯,馬說如果有利益衝突,歡迎各界檢舉,一定依法嚴辦,蔡卻未乘勝追擊,公開點名批判,要求當場承諾。類似流於手軟,還包括馬說如果ECFA不能維護國家利益,寧可破局,蔡也未追問馬既說六月非簽不可,不簽穩死,何來「寧可破局」?二者明顯互相矛盾。
不過,儘管實問虛答是雙英辯論的最大特徵,但蔡在辯論中提出的實問,卻都鏗鏘有力,台灣人民即使沒聽到答案,但也對比看出馬的漫不經心,看出台灣問題的沉重。光是這些,也該肯定這場世紀辯論的歷史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