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地方選舉,五都選舉自然以市政競爭為主,但首都郝市長卻不然,動輒把競選主軸上綱到兩岸、乃至統獨對決。早在今年三月,雙英辯論還沒著落,郝就要求蘇辯論ECFA;後來針對蔡主席「流亡政府」論,郝也如獲至寶要求蘇表態;最近松山虹橋對飛,郝又不忘逼問蘇是否支持擴建松山機場直航兩岸。
不管是ECFA、國家定位、兩岸直航,都屬中央議題,並非市長職權。郝所以樂此不疲,顯然另有競選策略:亦即認定首都基本盤藍大於綠,郝市政評比既不亮眼,索性把市長選舉上綱成藍綠對決,企圖迫使藍綠選民回歸基本盤,藍營自然必勝無疑。
這種泛政治化競選策略,不禁令人回想起九四年趙少康。當時趙分明競選市長,卻把矛頭指向李登輝總統,把市長選舉上綱成反台獨運動。趙的競選算計如下:首先用統獨對決把選民分為藍綠,然後造勢壓倒同屬藍營黃大洲,向泛藍證明只有趙能勝扁,泛藍因為懼扁當選不得不匯流到趙。
但趙如意算盤並未奏效,泛政治化固然激化了藍綠對決,卻也激發出趙始料未及的兩種政治反動:一是反台獨運動強化了大中國主義刻板印象,造成藍綠本土派集結倒戈;二是動輒上綱到統獨對決,讓只求安身立命的小市民反感,造成反政治選民出走。趙誤以為統獨對決足以切割藍綠選民,但台北市民何其複雜,並非粗糙的統獨標籤可以全部涵蓋。
換言之,藍綠對決有粗細之分,過於粗糙反將適得其反,使各種反挫力量結合各種特殊處境趁勢而起。以ECFA為例,多數台北市民最初可能籠統傾向兩岸開放,讓郝以為ECFA切割藍綠是必勝之道。但當ECFA落實到具體層面,如果不能與其他FTA配套,如果只有利少數人,加上低估中資對台衝擊,ECFA能否繼續得到多數市民認同就不無疑問。屆時反挫力量,至少包括擔心台灣被鎖進中國者,反對貧富不均和反對兩岸特權者,以及本身遭受中資衝擊者。這些原本籠統支持兩岸開放的市民,都將因為政策不如預期而轉向。
另以統獨為例,歷經藍綠政黨輪替,郝也可能低估人民厭惡統獨口水的程度。市民對統獨之爭,已不像十年前那樣激情,更傾向政策「能做」多少、厭惡意識型態「能說」多少。最近國民黨單方起竈、大張旗鼓痛批蔡「流亡政府」論,在蔡低調回應下,迅速淪為一日新聞,忙於生活、苦於生計的市民更漠然以對,正可看出這些統獨老把戲已非民意主流。
尤其在庶民經濟普遍低落之際,郝泛政治化策略恐將適得其反,遭到更大質疑,特別是令人懷疑他是否因為市政不佳,試圖轉移焦點。一旦選民形成如此定見,進而懷疑郝的競選誠意,粗糙的泛政治化,就注定只能是敗選策略了。
2010-06-08
藍綠對決有粗細之分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