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-05-16

不可迴避的中資隱憂

最近台股飆漲,不少人都歸功於中資來台效應,儘管估計核准來台的QDII資金最多不過新台幣三百多億,但股民對於深不可測的中國市場,總是抱持寧先追捧的幻想。因此在五月看到:回台上市的中國最大米果集團旺旺TDR,連飆八支漲停板;中國最大的通信集團中國移動傳出將投資遠傳12%,遠傳短短三天飆漲超過一成;中國最大的營建集團碧桂園傳出將和遠雄建設共同造鎮,遠雄也連續飆出八根漲停。

持股三成門檻徒具形式

面對台股飆漲,經濟部頗為自得,對中資來台也寄予厚望。針對中資持股門檻的鬆綁,經濟部即主張比照一般外資,只有中資持股五成以上者才視為陸企,這種天真想法並不被接受。最後馬政府採納陸委會建議,比照香港證交所對中資紅籌股的定義,規定「經第三地來台之陸企,含陸資股權30%以上或具有控制能力者,均須按陸企規範申請許可」。

問題是,持股三成只是表面形式,更可能的是儘管中資持股低於三成,卻在實質上「具有控制能力」,掌握公司人事權、經營權和財務。尤其在媒體發達的台灣,為了避免招人耳目,未來浮出檯面的中資企業,可能遠比政府預期要少。更普遍的投資形式,恐怕是表面上中資只有參股,由港台或外國人出面,實際上卻由中資掌控一切。中資來台,很可能一開始就走向地下。

換言之,兩岸協議中資可以來台,重點不在台灣是否允許中資登陸,而在北京是否放行中資。台灣過去所以沒有中資,並不因為台灣禁止,而是因為北京並未放行,尤其是多數具有海外投資能力的中資企業,幾乎都有政府背景,更不可能牴觸北京意向。一旦北京放行,中資就會透過各種管道進入台灣,根本防不勝防。

排除政治介入前後矛盾

需錢孔急的馬政府,並不在乎中資是否具有政治意圖。最明顯的指標,是馬政府原本將「國務院部委機構和軍方直屬企業」排除在外,但慮及國務院管轄的投資基金高達138檔,為了便於吸金,最後只把排除對象限於軍方。

馬政府的政策邏輯,是不從資金源頭控管,只從投資標的加以限制。明文禁止投資的項目,包括攸關國家安全、具有壟斷地位、不利經濟穩定者。就產業別來說,凡外人禁止投資或禁止台灣赴大陸投資者,都予以禁止,晶圓和面板兩兆產業因此被排除在外。另如台灣未達共識者,包括營建、石化、工具機、鋼鐵業也被排除,商辦地產投資開發因而落空。此外還有寄望於兩岸協商和共同發展者,如太陽能光電、航空、通訊、LED照明、資訊服務、風力發電、食品等,都有待兩岸業者共同推動,因此納入第二階段實施。

問題是,為了吸引中資投入愛台十二大建設,馬政府又把航空城和港阜設施列為核准項目,明顯違反國家安全和壟斷地位的排除規定。據了解,目前中投有意投資桃園航空城,中鐵建則有意接下航發會的高鐵股份。中投全名「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」,是國務院特批設立的大型投資公司,光是註冊資本就高達兩千億美元,是全球最大的主權基金之一。中國鐵建則由中國鐵道部組建,是中國最大的鐵路建設公司,香港上市後,目前是全球排名第六的工程承包商。

顯而易見,一旦中投入股航空城,必將取得空運情資,中鐵建一旦入股高鐵,也將掌握陸運情資,兩家公司都由國務院統管,豈可說與國家安全無關?此外,不管是航空城或高鐵,都具有獨占地位,與中油台電並無不同,何以前者特准中資介入,後者卻不允許?

違反市場規範難以制裁

對於中資來台的憂慮,主因是背後都有政府撐腰,未必按照市場規範運作,即使發生爭端,司法往往只是政治奴僕。以中國最大台商富士康為例,控告比亞迪侵權已經多次,幾乎投訴無門。今年的汽車下鄉,中國政府還以優先採購比亞迪電動車作為變相補貼。面對這種不公平競爭,富士康如果把中國當作唯一市場,最後必將死路一條。

由於中國向來政企不分,一旦中資和比亞迪裡應外合,透過人頭取得鴻海董事席次,進而將鴻海機密轉告比亞迪,並非全無可能。同理,中芯也可能和中資配合攻取台積電,寶鋼也可能針對中鋼,聯想則針對宏碁或華碩。未來在金融備忘錄簽署後,一旦兩岸互設分行,中資銀行也可能不顧隱私權,把企業或客戶資料轉給中國政府。追根究柢,中資和中資企業關係複雜,國家利益向來高於人權和市場,台灣政府或台商如國不提高警覺,最後恐怕會徒呼負負。

擴大成形的「養套殺」戰略

陸客來台突破每日三千,台股飆漲中資行情,中國QDII對台投資,中資直接投資台企,中國擴大對台採購,凡此種種,在正常交往的國家都算經濟利多。問題是中國不只政企不分,對台灣更別有動機,這些經濟利多一旦被政治濫用,就會形成一套環環相扣、循序漸進的「養、套、殺」戰略,台灣不能毫無警覺。

中國的戰略佈署如下:首先「以糖果養民」,中國拋出各種兩岸利多,讓台灣民眾產生好感;然後「以協議套民」,中國將兩岸利多逐步制度化,讓台灣民眾習以為常;最後是「以通促統、以民逼官、以商圍政」,中國以調節兩岸利多作為籌碼,在台灣內部形成親中團體,發動輿論影響政府,導向兩岸統一。

須強調的是,提醒要防制中國的「養套殺」戰略,並非反對兩岸開放,而是呼籲馬政府在面對中資來台時,不能忘記中國的政治布局,必須要有更周延、更敏銳的政治智慧面對挑戰。但從現有的政府作為來看,顯然漏洞甚多,仍有待各界正視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