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-02-27

都怪泛藍選民不投票?

歷經幾次立委補選和縣市長選舉,坊間(尤其是泛藍代表)逐漸流行兩種似是而非的論調:

一、國民黨敗在泛藍選民投票率低,民進黨贏在泛綠選民投票率高。

二、泛藍選民黨性較弱,較易受制於短暫情緒或個人好惡;泛綠選民則黨性強悍,即使有不滿情緒,仍會堅守黨性含淚投票。

這種把選舉成敗歸咎到藍綠選民的本質性區別,不但不符合政治學理,也不符合台灣選舉現實。首先就學理來說,政黨板塊並非堅固不變,深藍或深綠選民並非多數,更多是隨時轉向的中間選民,尤其在單一選制下,即使投票率低到四成以下,強硬意識型態或特殊利益代表,也不可能高過代表主流民意的中間選民力量。

如果政黨板塊始終不變,英美等長期採取單一選制的老牌民主國家,豈有可能發生大規模政黨輪替?以英國為例,一九七九年英國保守黨贏得三分之二選區,但過了十八年,一九九七年英國工黨也同樣贏得三分之二選區,顯示高達三分之一選區發生政黨輪替。類似情形也發生在美國,今年一月民主黨控制長達三十年的麻州參議員選區,也同樣逆轉敗給共和黨,但不過在一年多前的總統大選,民主黨歐巴馬還在麻州贏了百分之二十。

同理看台灣選舉,也絕非泛藍或泛綠等二分法可以理解。以桃園為例,成為泛藍地盤不過是最近十年的事。不要忘了一九七七年中壢事件即發生在桃園,當時許信良脫黨參選仍能贏得縣長。事隔二十年,一九九七年桃園縣長選舉,呂秀蓮還以五成六得票勝選,桃園顯然並非泛藍禁臠。

桃園成為泛藍地盤,關鍵在二OO一年朱立倫參選,民進黨得票跌到四成四,二OO五年朱競選連任,不但縣政名列全國前茅,又逢扁政府貪腐剛被揭發,民進黨得票跌到三成八。可見在單一選制下,候選人形象和當時大環境,實為影響主流輿論和中間選民的兩大關鍵。同樣在二OO九年,馬政府無能已漸露端倪,儘管民進黨鄭文燦匆忙上陣,得票率卻立刻反彈到四成六。

  另如更被視為泛藍地盤的花蓮,一九九二年民進黨主席黃信介親征,花蓮還被視同「民主沙漠」,結果黃卻驚險勝選,國民黨還被揭發選舉作票。一九九七年縣長選舉,民進黨儘管並未獲勝,得票率仍在一對一之下衝到四成三。

  自二OO一年起,由於親民黨崛起,花蓮逐漸成為三足鼎立,反而夾殺了民進黨發展空間。二OO一年縣長選舉,國民黨得票三成九,親民黨二成八,民進黨跌到三成一。二OO三年縣長補選,國民黨空降謝深山,得票再次突破五成,民進黨跌到二成九。二OO五年謝競選連任,民進黨更跌到一成九,創歷史新低。

  由此可見,即使在泛藍更強的花蓮,也曾出現黃信介爆冷門的短暫插曲,顯見候選人因素的重要,而且只要是一對一,民進黨也能在地方派系夾縫中,維持四成以上得票。謝深山重挫親、民兩黨,與其說是國民黨坐大,不如說是個人因素使然。而民進黨得票一度跌破二成,也是候選人和大環境連累所致。

總之,單一選制下的政黨勝負,候選人和大環境才是關鍵,多數中間選民隨時可能轉向,絕非堅固不變。如果國民黨始終認定馬總統的七百六十多萬張票就是所謂「泛藍選民」,因而把選舉挫敗歸咎於「泛藍選民不投票」,顯然並未掌握問題核心。畢竟中間選民並不屬於任何政黨,他們更受主流民意影響,國民黨該檢討的並非選舉動員力的下降,而是國民黨脫離主流民意,導致中間選民不再支持國民黨候選人。

二OO五年縣市長選後,初任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發表勝選感言:「這次勝利真正的贏家是台灣人民。國民黨沒有打敗民進黨,是民進黨打敗了自己」。同理,面對國民黨在縣市長選舉和幾次立委補選的挫敗,我們也要說,台灣人民仍是真正贏家,民進黨沒有打敗國民黨,是國民黨打敗了自己。

2010-02-21

從機場消長看台韓盛衰

 春節期間,國際機場協會(ACI)公布全球服務最佳機場排名評比,桃園機場滑落到廿七名,韓國仁川機場則繼續維持二○○五年以來的世界第一。

 桃園機場於一九七九年啟用,當時是亞洲最具現代化的國際機場,甚至還吸引新加坡來台考察,八一年啟用的新加坡樟宜機場曾以桃園機場為範本。當時韓國只有金浦機場,不管是設備或服務,都落後台灣甚遠。

 但韓國在八八年主辦奧運後,隨著國際視野提升,決心規畫新機場工程,包括人工填海造陸,花了將近十年建成仁川機場,於二○○一年啟用。不過五年,就躍升為全球服務第一名,從此蟬聯后冠至今。

 就聯外交通來說。仁川機場早已與首爾地鐵接軌,並有機場快線連結金浦機場,今年還將完成直達首爾的機場快線。反觀台灣,桃園與松山機場至今仍無快線連結,直達台北的機場捷運工程嚴重落後,至少要到二○一四年才能通車。

 另就進出旅客來說,仁川機場早已超過桃園機場。以二○○八年為例,仁川機場為三○一七萬人次,桃園機場只有二一九四萬人次。另以同年進出貨物來說,二者相差更遠:仁川機場為二四二萬公噸,桃園機場只有一四九萬公噸。

 聯外交通相對完整,凸顯出韓國政府當局的規畫效率;服務品質冠於全球,更凸顯出韓國政府的旺盛企圖心;客貨運量跳躍成長,則凸顯出韓國經濟的迅速崛起。

 桃園與仁川機場的消長,只是台韓經濟盛衰的縮影之一。就在今年年初,傳出韓國與迦納簽約造屋,合約金額高達一百億美元,最近剛完成的杜拜塔,三星集團也是首要承包商。更驚人的突破,是韓國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簽訂四座核電廠建造合同,包括後續營運和維修,總金額高達四百億美元。這是韓國參與的第四次國際競標,終於打敗美法日三國,首次獲得成功。

 和台灣一樣,韓國也從七○年代開始發展核電,至二○○五年,已有二十座商用核電機組,發電量居世界第六。但與台灣不同的是,韓國自始即強調自主研發,分別從美國、法國、加拿大引進核電技術,至一九九五年已擁有九成技術,預估在二○一二年完全自主。更重要的是,韓國政府還把核電與汽車、半導體、造船產業相提並論,定位為韓國未來四大出口產業,目標是二○三○年輸出八十座核電廠,總金額四千億美元,占全球市場百分之二十。

 韓國核電輸出取得歷史性突破,是今年元月的全球大事,國外媒體無不大肆報導,反觀台灣卻無人理會,如不是李家同教授投書提醒,台灣恐怕還在孤芳自賞之中。李教授提到,當他把韓國輸出核電的消息告訴清大工學院學生,「全體鴉雀無聲,從他們的嚴肅表情看來,可以想見內心的沉痛」。

 誠如李家同所說,台韓最大不同,在於「韓國有野心,也有耐心。他們老是想做領先者,也肯耐心下苦功,十年寒窗下來,也真的出頭了」。從同樣基礎出發,韓國核電已把台灣拋在腦後;從相對落後起跑,韓國仁川機場也已遙遙領先。

 類似的對比沉痛,還包括韓國造船、汽車、半導體、面板等硬產業的全球崛起,到韓國寬頻網路、線上遊戲、韓流等軟產業的領軍亞洲;到韓國主辦奧運和世足賽、躍為體育大國、全面改造首爾,到加入OECD、出任聯合國祕書長、以及即將主辦G-20經濟高峰會。不管何者,韓國總是定位明確、態度堅定,對比出台灣的定位困惑、猶豫不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