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-11-21

正視美國親中的兩岸危機

歐巴馬訪中之行,美國媒體普遍失望,不但批評歐過於示弱,同時也認為中國毫不讓步,美國空手而回。台灣媒體也普遍認為美國向中傾斜,甚至有藍營學者解讀為「中共對美外交工作的大勝利」。民進黨觀點類似,認為中美聯合聲明首次出現「美方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」說法,是「台美關係的大倒退」。

奇怪的是,國民黨政府卻獨排眾議,完全否認台美中三角關係出現危機。外交部長認為「台美溝通順暢,不會有任何意外」。外交部發言人辯稱「尊重中國主權完整並未提到台灣是中國一部分」,勸外界不要「雞蛋裡挑骨頭」。馬總統更自我感覺良好,甚至主張「現在是台美關係六十年的最好時刻」!

這種自以為是的唱反調,連藍營學者也難以苟同。如蔡逸儒所說:「就聯合聲明而言,如果台北事前不知內容是失職,如果已知而無法阻止是無能,若不告訴人民真相則是愚昧」。不管是失職、無能或愚昧,都凸顯出問題嚴重性。

問題有多嚴重?呂秀蓮講得最直接了當:「過去美中針對台灣問題,往往以各說各話方式呈現,但這次卻有很多中國主張,美國都說雙方同意」。

聯合聲明首度出現「雙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,均不支持任何勢力破壞這一原則,尊重彼此核心利益」,而且只出現三公報、不出現「台灣關係法」。據此,中國必將擴大解釋為「美國尊重中國主權,反對台獨」(柯林頓只提「不支持台獨」,從未提「反對台獨」),甚至進一步要求美國尊重中國「反分裂國家法」(布希反對「反分裂國家法」)。如果美國不表異議,等於承認台灣是中國內政問題,美國將失去兩岸的戰略平衡角色。

聯合聲明還肯定中國中央軍委會副主席十月訪美成果,表示將「採取具體措施推進兩軍關係持續向前發展」。問題是,中國軍方訪美主訴求,就是「美國對台軍售是中美關係障礙」。美國接受這段文字,隱含著對台軍售可能出現變數。

聯合聲明中,美國還「歡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」,更「期待兩岸加強經濟、政治和其他領域的對話與互動」。這不但顯示美國肯定中國「兩岸和平發展」論,也隱含美國期待兩岸走向政軍談判,已經超越雷根以來的「不促談」基調。

更重要的是,美國正視中國崛起現實,表示「歡迎一個強大、繁榮、成功、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」,並將美中關係定位為「應對二十一世紀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」。為了爭取中國合作,美國不但否定「中國威脅論」,也不再凸顯民主人權重要性。

美國如此讓步示弱,從尊重中國主權,到正視對台軍售,到期待兩岸和談,到歡迎中國崛起,到避談民主人權,都顯示美國霸權的式微,也顯示美國現實主義的抬頭。從更長遠歷史看,歐巴馬訪中只是美國因應中國崛起的初步反應,未來美國肯定還會有更多令盟友失望、令台灣心寒的親中事件。

就此而言,「台美關係大倒退」不過是美國因應中國崛起的連鎖效應之一。民進黨固然指出問題,但憤怒並不能解決問題。反觀國民黨卻像鴕鳥般,完全看不見中國崛起導致的台美關係危機,這種不正視危機的執政黨,才是台灣真正的危機。

2009-11-07

一味討好不會換得尊重

最近馬政府輕率承諾美國牛肉進口,引起全國憤慨。可怪的是,不但衛生署長在第一時間為美國辯護,在野黨要求重啟談判,外交部也立刻表示有損國家信譽。台灣分明遭到美國霸凌,政府卻完全漠視民氣可用,這樣自侮自輕的政府,也難怪美國不當回事。

反觀韓國,原本李明博政府同意開放三十個月以上美牛進口,但歷經五十萬人上街抗議、一千八百個市民團體示威、一百三十萬人連署彈劾、李明博聲望跌到百分之七、以及執政黨在地方選舉慘敗之後,不得不內閣總辭以平民怨。重啟談判的韓國政府,隨即取消三十個月以上美牛進口。

韓國民眾抗議期間,總理韓升洙也曾批評街頭抗議將損及國家信譽並嚇跑投資人,結果引起更大反彈,最後被迫辭職下台。韓國最大電視台KBS主播黃貞敏也曾在節目中批評抗議民眾,結果引起網民聲討,最後KBS被迫公開道歉。

台灣的自侮自輕,對比韓國的自尊自重,並不只表現在美牛進口。馬政府為了及早與中國簽訂ECFA,同樣也是對外一味討好、對內報喜不報憂、繼續漠視民氣可用,不但引起國人更大質疑,中國也未善意回應。例如在十月二十日,中國商務部便針對ECFA提出「早期收穫」要求,主張台灣必須降低產品進口限制、降低中資赴台限制、開放高端產業赴中投資。馬政府不斷向中國示好,結果也未討得便宜。

相形之下,韓國對外談判FTA,自始即在全球範圍展開,不但進度透明,也未刻意討好特定國家。在與談判難度最高的中日兩國洽簽之前,已陸續完成與美國、智利、新加坡、印度、東協、歐盟簽署,國人對於FTA後果早已討論周詳,政府對外自然較能進退自如。

韓國的自尊自重,不只在外交談判引起更大回響,更引起鄰國日本對韓國崛起的刮目相看。十一月五日,朝鮮日報部長朴正薰發表「日本開始把韓國當回事」,即提到日本即使在十年前,還常蔑稱韓國是「聖水大橋倒塌的開發中國家」,甚至還有高中生以為韓國在非洲。不過十年,不但日本首相夫人自稱是「韓流粉絲」,日本主流媒體也開始稱許「政黨輪替學韓國」,甚至連右翼雜誌《SAPIO》也公開感嘆日本體育被韓國追過。

韓國急起直追日本的崛起現象,更表現在經濟領域。二OO九年,三星電子的全球品牌價值首度超越日本索尼,今年第三季利潤更高達索尼、松下、日立等日本九大電子企業利潤總和的兩倍以上。韓國現代起亞(Kia)汽車也於今年八月首度在美國衝到百分之八市佔率,同時躍居美國銷售率成長冠軍。

韓國崛起也包括文化輸出,例如線上遊戲、韓流影劇、B-Boy舞、網路媒體等等。前美國勞工部副部長全信愛即一針見血指出,韓國崛起的驚人力量,起源於新世代的自我革命,同時包括數位革命和精神革命,由此引爆出勇於挑戰的競爭能量。這種前所未有的自信創意,使韓國敢於挑戰不可能任務。

這就是充滿朝氣、敢於自我實現的韓國,國家目標是明年人均所得超過兩萬美元,三星電子則設定在二O二O年突破四千億美元營業額、高居IT產業全球第一、躋身全球企業十強、品牌價值全球第五。

自侮自輕的台灣,對比充滿自尊、迅速崛起的韓國,能不感到汗顏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