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-04-17

誇大危機只會惡化反彈

雙英辯論將在下周日舉行,但ECFA正反陣營結論已決,幾無商量餘地。馬政府誓言六月非簽不可,反對派也揚言五月抗議遊行,雙方劍拔弩張已成定局。

東協加一元旦實施,並非只有台灣遭到降稅衝擊。韓日即使促談東協加三,預定進度最早也不過二O一二年,而且和中國矛盾甚多,能否如期簽成,兩國並不樂觀。能否擴大為東協加三,韓日只以平常心對待,並未視為「除此之外,別無生路」的唯一發展戰略。

韓日醞釀東協加三多年,兩國按部就班,並未誇大東協加一的經濟威脅,更未渲染導致全國陷入恐慌。反觀馬政府,卻把東協加一當成空前危機,醞釀ECFA不到半年,不但喊出六月非簽不可,甚至喊出「不簽穩死」,馬英九更突兀表示「台灣不簽就會成為北韓第二」。這種誇大危機、錯誤類比、草率急躁的決策模式,才讓台灣人民和國際社會感到莫名其妙。

馬政府到底急什麼?對比韓日不疾不徐的平實態度,顯然東協加一的經濟威脅,並非如此迫切。馬政府又說可領先韓國取得中國佈局優勢,但攸關台韓競爭的面板,卻又無法納入早收清單。儘管馬政府說ECFA只是經濟議題,但急於六月簽成,其實非常政治:一是為了挽救低民調,挽救五都選舉,必須搶立大功;二是第五次江陳會地點在杭州,反對派鞭長莫及;三是馬英九始終不回應胡六點,早已引發北京不滿,必須另闢兩岸架構示好。

三大政治考慮,使馬政府寧可快刀斬亂麻,即使引發朝野對抗、引發友邦懷疑也不足惜。馬政府三大政治需求,北京也了然於心,ECFA既可促成國共第三次合作,落實「以通促統、以民逼官、以商圍政」戰略,北京當然樂於配合。

正因為在經濟包裝下,藏有太多政治算計,反對派才會直指要害,認為ECFA限期簽署根本就是政治高於經濟,決心對抗到底。朱立倫把反ECFA比喻成反對捷運,認為事後回顧,雙方可能感到好笑,這種認知顯然過於天真。

一九三二年四月,經濟大蕭條進入最嚴重時期,美國專欄作家李普曼與胡佛總統會面,事後李普曼呼籲領導者要注意籠罩在全國的「陰暗不祥之兆」和「絕望的軟弱無能」氣氛。他說「在一個士氣低落的國家,每個人都變得孤獨,成了他自己疑慮的犧牲品。他不相信任何事情,只相信每個人和每件事的最壞方面。他看到的只是自己內心矛盾混亂和別人搞的陰謀詭計。這就是大恐慌、大崩潰」。

何以致此?李普曼認為主因在「信念消失」。人民所以欠缺信念,主因是領導者不講真話、不深究原因、不鼓勵價值、不將心比心。

國內投資不足和就業不足的雙重危機,絕非ECFA足以解決,更需要其他積極處方。馬政府不深入診斷台灣經濟病因,卻急就章製造兩岸經濟神話,不但不足以解救台灣病症,反而會先招來更大的反彈和恐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