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FA二次協商,大陸同意台灣排除農產品、弱勢傳產和陸勞三項目,被馬政府視為兩岸協商的重大突破。事實上,這些承諾早就體現在胡溫讓利談話和王毅「惠台五意涵」之中,與其說是台灣求讓得法,不如說是大陸另有所圖。
固然在後續談判中,大陸未必對台灣有求必應,首席談判代表唐煒更反映商務部意見,強調大陸也有「更多弱勢產業需要照顧」。但這些經濟上的小得小利,相較於大陸的戰略考量,恐怕都無關緊要。
大陸並不在乎給台灣更多「養分」,關鍵是要透過讓利確立新的兩岸架構,藉此「套住」台灣,消極防止台灣偏離兩岸經貿整合軌道,積極佈署「以通促統、以商圍政、以民逼官」戰略。早在一月二十六日ECFA首次協商時,大陸即要求兩岸洽簽時,必須先關照兩岸經貿正常化問題,希望在正式文本中,明確寫出「兩岸經貿正常化」文字。
相較於大陸過去對台談判表現,不管在貨運直航、第五航權、租稅協議等細微議題,可說是寸步不讓,如今突然對ECFA主動表態讓利,背後定有更高考量。國台辦主任王毅提到「先易後難、先經後政、把握節奏、循序漸進」的基本思路,顯然ECFA在「先經後政」上,具有創造新架構的重大轉折意涵。
問題是,大陸「先架構、後細節」的談判立場,卻因為ECFA在台灣支持度過低,大陸擔心馬政府難以承受反彈,不得不在最後關頭再度讓步,同意不將「兩岸經貿正常化」寫入文本。弔詭的是,馬政府民調低迷,不但使國共合作難以確立新架構,同時也使大陸「以養求套」戰略遭到挫折。
至此,ECFA內涵已經完全走調,如唐煒所說,充其量「只是早期收穫計畫,談不上自由化」,這種「只有細節、卻無架構」的兩岸經貿談判,顯然並非大陸所圖。大陸既然無法經由ECFA確立兩岸新架構,未來進入早收清單的關稅減讓攻防,讓利意願恐怕也會大打折扣。
此外,大陸一旦無從確立兩岸新架構,台灣能否在洽簽ECFA之後,如願與其他國家洽簽FTA,恐怕也不無疑問。畢竟對大陸來說,外交讓利比經濟讓利更關鍵。國台辦保守立場,可從一月二十一日意外插曲得知。當時高雄市訪問團會見國台辦,國民黨立委鍾紹和會後轉述王毅提到「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,對大家都有好處」,經台灣媒體大肆報導後,國台辦不但公開全盤否認,甚至還要求鍾對外澄清。
為了挽救國民黨政權,大陸不得不配合讓利演出ECFA大戲,馬政府愈弱,大陸只好讓愈多,原本期待藉此走向國共第三次合作,共創兩岸新平台,豈知馬政府竟然弱到連ECFA作為經貿正常化架構也難以主張。面對如此窘境,大陸除了啞巴吃黃蓮之外,恐怕也只能自嘆所愛非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