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-02-28

從「空氣政府」到「空想政府」

 上週從桃園機場直航赴上海,儘管只有三家大陸航空公司進駐第二航站,出國民眾卻到處大排長龍,甚至連登機入口都擠不進,被迫排在門外。令人納悶的是,儘管二航已經完全擠爆,馬政府卻一再宣稱,不但要在幾個月內提高直航航班到三倍,還將放寬陸客來台門檻,以便迅速增加陸客來台人數。

顯而易見,不先擴大航站容量,不管是提高航班或增加陸客,根本無從實現。但這種輕忽現實條件、欠缺完整配套、近乎趕鴨上架的兩岸決策模式,幾乎已經成為馬政府的最大特色。

  馬政府最早的兩岸烏龍,首推「開放觀光,每日將有三千陸客來台」的盲目樂觀。隨後發現落差過大,第一反應竟是推諉到「北京奧運加上金融海嘯,導致陸客寧可不出國」,對自己毫無檢討。後來在各界抨擊下,才不得不承認「組團人數要求過高、未開放自由行、收費過高、推廣不足」才是失敗主因。

但深入推想,不免又追究到另一個更實質的問題:果真實現了每日三千陸客來台,台灣觀光景點的交通負荷和旅遊設施,是否已經準備妥當?尤其是陸客必到的阿里山和日月潭,近幾年道路既無拓寬,也未大興土木,面對蜂擁而至的陸客,豈不又是到處打結擠爆?一個連機場航站容量不夠,都無法事先預見並設法解決的政府,豈能讓人相信能夠處理更龐大複雜的當地交通旅遊問題?

  近日甚囂塵上的開放QDII投資股市,以及即將開放的中資投標公共工程和投資商辦不動產,決策模式也是一樣草率。舉例來說,QDII的股市標的是否要排除攸關台灣安全和科技保護的敏感產業?或者要制定投資上限?中資投標的公共工程,是否要依照安全等級明列禁止項目?即將開放來台的中資,是否包括政府主導的主權基金?至今為止,馬政府針對這些攸關安全或科技保護的敏感問題,不但不曾提出任何解答,甚至連問題都未提出。

馬政府上台九個多月,本質已經逐漸浮現。從陳水扁到馬英九,台灣的兩岸決策模式,彷彿從只有政治的一個極端,擺盪到只有經濟的另一個極端。

 陳水扁政權像是「空氣政府」,政府面對中國始終充滿了怒氣和怨氣,結果往往流於打政治高空,制憲建國喊半天,卻到處碰壁、寸步難行。搞到最後,人民又氣又累,這是台灣政治的悲哀。

 馬英九政權像是「空想政府」,政府面對中國始終充滿了夢想和幻想,結果往往流於唱經濟高調,共同市場喊半天,卻眼高手低、畫餅充飢。搞到最後,人民又氣又煩,這是台灣經濟的悲哀。

從「空氣政府」到「空想政府」,兩岸確實少了怒氣和怨氣,但送走了打高空的政治空氣,卻迎來了唱高調的經濟空想。只有想法,卻沒做法,只有志氣,卻沒力氣。可怕的是,舊的小錯誤還沒反省透徹,新的大幻想又開始吹牛鼓譟,開放政策的失誤原因,政府永遠最後一個知道。

才不過九個多月,馬政府已被冠上「失業政府」的汙名,如今一旦再加上「兩岸空想政府」的罪名,恐怕到了就職周年,就要面對空前的民意挑戰。